刘美荆

刘美荆烈士(1931 ~1949),女,广西桂林市人。七房相公后裔,清末淮安知府刘名誉孙女。

生于1931年12月8日。从懂事开始到上学读书的时候,正值日寇侵华,祖国山河破碎,饱尝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中华民族的灾难深深地印在她的心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刘美荆和家人回到了被战火蹂躏成一片废墟的桂林。经历了民族灾难的她非常珍惜短暂的和平环境,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在桂林师范学院附中读初中和桂林中学读高中时,她接触了许多进步青年,如王宝珠、苏素萍、靳兆强、谢和群等(这些进步青年后来都参加了党领导的桂北游击队)。在班主任李文英组织的进步社团“呼唤社”里,刘美荆和同学讨论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刘美荆的家是许多进步青年从事革命活动聚会、掩护革命同志转移的地方,她经常和许多进步青年一起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憧憬着美好的明天,准备着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去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春天,刘美荆进入地下党领导的外围青年秘密组织爱国民主青年会,主要从事桂北游击队的联络和后勤工作,这期间她千方百计配合地下党同志,为游击队筹集了许多奇缺的物资,有蚊帐、布匹、医用纱布、药品等。同年10月,由于刘美荆身份暴露,经孟员同志介绍加入桂北人民解放总队第六大队工作,化名罗华,任第六大队油印员。10月下旬,为配合解放桂林,桂北游击队扩充为主力部队,刘美荆调到路东支队政工队,负责宣传发动群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8日凌晨,路东支队直属各部、铁流支队到达全州两河乡大塘屋村宿营时,国民党军第188师562团900多人偷袭游击队驻地,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国民党军队仗着武器、人员的优势抢占了三个制高点,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刘美荆和一部分游击队员突出重围,但看到战友谢宝琳受伤,刘美荆与另外两位战友邓栾英、唐淑贞又返回包围圈进行营救,三人不幸中弹牺牲。丧心病狂的敌军将三位烈士的头颅割下,拿到桂林请功领赏。

1949年11月22日,桂林市解放,距离刘美荆牺牲的时间只有14天,距离她十八岁的生日不到两个月。解放后,刘美荆的哥哥到妹妹牺牲的地方将烈士遗骸运回桂林安葬,当人们打开土坑看到的是三具残缺的遗骸,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最终,烈士的哥哥通过扣在一具遗骸上的皮带认出了自己的妹妹,将她的遗骸安葬在桂林东郊。由于刘美荆烈士的亲人不愿让年迈的母亲伤心,就把她已牺牲的事一直隐瞒着。桂林市民政局应烈士亲人的要求,将钉在她家门口的“革命烈士家属”光荣匾改成了“革命军人家属”,刘美荆的战友则从北京等地以她的名义给她母亲写信。蒙在鼓里的烈士母亲经常自豪地跟别人说:“我女儿在北京做大事呢。”直到1960年,烈士的母亲在翻晒衣物时,无意中发现了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这才恍然大悟,悲痛欲绝……

为纪念刘美荆,桂林市人民政府和刘美荆昔日战友先后为刘美荆竖立了纪念碑。纪念碑上这样写道:

《烈士刘美荆 永远十七岁》

这里长眠着一位姑娘,
她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与革命史诗永垂不朽,
像划空而过的彗星,
耀眼光芒一闪而逝,
却留下永恒的轨迹。

对同志,她热情如火;
对黑暗,她疾恶如仇;
为理想,她奉献一切;
为革命,她走上战场;
为人民,她甘洒热血;
为战友,她含笑牺牲。

有的人活了一百岁,
死后马上被遗忘;
她只活了十七岁,
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她永远年轻有朝气,
她永远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