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祥

刘贤祥(1930 ~2019)。七房相公后裔。永安礼耕村人,成长于耕塘大屋,六岁时其父亲刘作仁阵亡于上海淞沪战场,后来因他母亲大部分时间待在湘潭石潭娘家,故其少年及青年阶段,大多是与祖父刘善道相依为命。少时进入李家祠堂学校启蒙,四年级转入永安城区刘家祠堂“七修堂“族学学习,后进入位于李家巷的永安中心国民学校及长沙市立中学修业。待长沙市陷日寇之手(应为1944年),乃回耕塘,师承逃难寄籍于刘家的刘苾(字明荪)研习四书。

1945年抗日胜利后,得刘苾引介前往省城晤朱如松先生(浏阳人,原任第九战区战地党务处少将处长,后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湖南省第一选区立法委员)并藉朱之助,前往湘西沅陵国立第九战时中学继续初中学业(长沙原为沦陷区故学校尚未复员)。1947年1月自省立沅陵中学(国立第九战时中学改制)初中部毕业。

1947年夏考入省立第一中学高一。在堂叔作舟公(字琳森)的知会和鼓励下,通过省教育厅的甄试,于1948年初首次离开湖南省,前往南京市转入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高一下(主席校董蒋宋美龄女士,兼任校长蒋介石,校务长黎离尘少将),这往后的一年是这群烈士子弟最安稳的学习的时光。

1948年暮,淮海战役国军失利,次年元月,蒋介石总统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国军遗校解散,刘贤祥及江南籍同学依次返回老家。在江北和华北籍的同学自立组成的学生自治会运作下,国军遗校最终搬迁至广东佛山夏教乡,暫借梁家祠堂。刘贤祥接获通知,速前往佛山报到。

在多方奔走及蒋介石侍卫长俞济时中将的协调下,1949年8月3日,遗校师生在风雨飘摇中乘金刚轮抵达宝岛台湾的基隆港(次日1949年8月4日,湖南省在程潜,陈明仁的领导下通电起义),刘贤祥赶忙修书给在广州的十堂哥贤涛(字秉厚)告知已安抵台湾,两个月后,国军自广州撤退,海峡两岸自始通讯隔绝三十余年。甫抵台湾,尚不及复学,主席校董蒋宋美龄女士号召(实则强迫)及龄学生踏着“先父”的血迹慷慨从军,国军遗校高中部及部分初中部学生赴南部高雄风山进入陆军官校(前身为黄埔军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班主任孙立人中将)接受军训。待受训即将期满分发部队之时,蒋宋美龄女士改变初衷允许遗校军训学生自由选择出路,贤祥离开军旅,先考入台中农学院,后转入台湾大学园艺系,其后又进入台湾大学植物研究所研究。

学业完成后,曾于多所学校任教,并服务于美国海军第二医学研究所(U.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 2; NAMRU-2) 七年。1968年赴省立屏东农业专科学校(现已升格为屏东科技大学)担任教席直至1995年退休。两岸关系解冻后,他几次回乡,资助贫困老人及学生,捐资给学校 。在李登辉、陈水扁统治时期,教育子孙不要忘记大陆是他们的根。

译有《植物生理学》,《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手册》,《动物组织培养技术》(均徐氏基金会出版)。著作有与潘士钊(安徽凤阳人)合著的《作物栽培学》和《作物栽培学实验》等 。

2019年8月21日逝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