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是旅店,只有永安才是永远的根

自从本报《走读浏阳》启动后,网友们在浏阳论坛热烈探讨起自己的家乡来。一位长于台湾的永安人刘良升的帖子,尤显得乡情围绕——家父自1949年戎马倥偬,兄弟阋墙的当口就随学校(时为高二)离开了永安耕塘老家去了台湾。由于政治因素,海峡两岸自始通讯隔绝了三十余年。

在那个年代,湖南浏阳永安对我的印象只是纸片上的记忆——“在国民政府版本地图上长沙东郊的一个浏阳县的县辖市”。多少个午夜梦回,浓浓的乡愁扰乱了家父平静的心湖,他娓娓道来家中的种种,以释放心中的思念。但是返家的路,却在人为政治力量的刻意运作下,太远了。

1987年开放探亲,归乡路恢复了她应有的自然长度,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家父家母赶忙申请回大陆探亲,两岸亲人的通信往来,顿时让浏阳永安在我的心中鲜活了起来。但由于身处兵役管制年龄的尴尬时期,我还是被摒除在回乡的名单外。

1998年总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随父母回家了。三天两夜的行程中,在与家父交流的过程中,他将那尘封已久的孩提记忆,一一打开晾晒,我也隐约感到拙于表达情感的家父,有一股暖流在他的心房中穿越,贯穿了一个甲子的时光。
我们在浏阳永安耕塘老宅做了短短六个小时的停留。熟悉的乡音,相似的面庞,我才猛然觉醒:原来在台湾海峡的彼端,我也有如同在台湾的闽南人,客家人那般盘根错节的大家族,我们也有我们的先人坟茔去祭扫缅怀,这才是我们的根哪!

5月18日,我们来到了礼耕村,找到了刘良升家的老屋。老屋早已无人居住,屋前遇到一位村民,没想到正是我们要找的人——刘立民,是刘良升的堂叔。

“升伢子?我们好多年没有见过了!”58岁的刘立民很是激动。他连忙进屋拿出族谱,数着上面的排行,说刘良升他们那一脉,在外乡的多,几乎是几十年半辈子见不着面。

“不知道大哥还好吗?他有90高寿了吧?”辈分上,刘立民喊刘良升的父亲刘贤祥为大哥。刘贤祥在台湾是一名译者,译有《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组织培养技术》等作品。

和所有在外的永安人一样,刘贤祥也特别关注家乡人。而事实上,家乡人也惦记着他——他的叔叔也就是刘立民的父亲刘仕扬即是其一。刘立民唏嘘满怀:“我父亲和母亲在刘贤祥他们回台湾以后,相继去世了。我们原本想知会他,但他远在台湾,联系方式也找不着。唉,父亲去世前,还念着这个远在他乡的大哥啊!”

得知我们去往礼耕老家的消息后,5月24日,刘良升给我们打来国际长途,表示自己“欣喜不已”。电话里,他说自己正在美国。“他乡就像旅馆,只有家乡才是永远的根。我最中意对我的描述还是‘漂泊在外的浏阳永安人’。因为再多的形容词,诸如‘生长于台湾’,‘祖籍湖南’,都改变不了这原先主词的地位——我是‘浏阳永安人’!”

2012-07-21 16:34:31 来源:走读浏阳–浏阳网专题报道 (记者 张玲)http://lyzfw.lyrb.com.cn/article/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