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编钟,河边挖出的“镇馆之宝”

5月18日下午,永安镇永和村,捞刀河的一条支流。就在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张公坝的地方,32岁的罗光其停下了脚步,眼睛开始四处张望。

扒开疯长的杂草丛,褐色的石块满地,罗光其指着其中的一块凸起地说:“当年编钟就是从这里挖出来的。”

罗光其所挖出的编钟,是很有历史来头的,而且也是很有文物价值的。“它又被叫做西周云雷纹甬钟,是西周时期留下来的,属于国家珍贵文物中的一级文物。”市文物局文保科科长任新民说。

随后,这口编钟被浏阳博物馆收藏,并一直是“镇馆之宝”。

下河游泳挖出“镇馆之宝”

捞刀河向西,其流域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永和村即是其中一个。

时光回溯到1997年7月7日,正值酷夏。傍晚时分,罗光其和两个伙伴到家门口的小河中游泳。偶然间,河岸边泥土中突起的一块青褐色东西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东西是被埋在泥土中的,只露出了一个细尖角。”据罗光其回忆,当时那里还没有建坝,周围是被河水冲击而形成的一大块滩涂。东西被埋得很深,泥土也很硬,三个人用手拔了一阵没拔出来,只得作罢。好奇心重的罗光其没想过放弃,跑回家拿了个锄头来挖。

整个挖掘过程很细致,“因为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件文物,所以挖起来蛮小心的。”当时罗光其读初二,已经在历史课上学到了很多有关青铜器的知识。

为了将东西完整地挖出来,三个人将坑洞足足挖到了4米深、70厘米宽,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东西很重,因为里面灌满了泥巴。”在河里又清洗了个把小时之后,罗光其参照历史书中的描述,认出了这个东西:是一口编钟。

这口不经意间被挖到的编钟,很快成为永安镇的焦点,引得当地百姓每日数以百计来看热闹。很快,文物专家考古学者赶到了。

外来物还是本地先民制造?

因为在泥土中保存得相当完整,整个挖掘过程也很细致,编钟没有半点损坏。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在仔细查看之后,即判定:编钟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属国家珍贵文物中的一级文物。而在被浏阳博物馆收藏之后,即很快成为“镇馆之宝”。

近距离观察,编钟呈扁圆腹腔式,顶部有长柄,底部呈圆弧口,轻轻敲打即可发出悦耳的声音;编钟身上则均匀分布了一些短枚,枚间有圆圈形状的云雷纹。根据测量,编钟通高36.5厘米,宽20厘米,重量为6.99千克。

据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铜器全集》介绍,编钟出现在商代,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都要演奏编钟。”

不过,根据文物专家的考证,在永安出土的这口编钟功能稍微有点不同。省博物馆著名青铜器专家熊传薪说,“这是战钟,古代战场上敲击命令军队撤退用的。”

“比较可惜的是,编钟上没有铭文。”任新民曾仔细研究过编钟,期望从中发现一些文字,但无果。据其介绍,商周青铜器的珍贵价值,突出表现在铭文上,其通常成为史料的关键。

没有篆刻铭文,没有史料记载。5月18日,我们很长时间里,坐在当年编钟出土的地方,听着涓涓的水流声,俯瞰远处新垒砌的河坝,随浏阳文物专家一起疑窦丛生:编钟为何深埋在此?永安出土的这口编钟是外来物,还是当地先民智慧的结晶?

学者推测 编钟是商朝遗民南迁时遗下的?

实际上,除了在浏阳永安出土西周时期的编钟,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湖南湘江流域特别是湘江下游出土的大量商周青铜器,以其无论在造型设计的奇巧、装饰风格的华丽,还是铸造工艺的精湛,均较商周王朝腹心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丝毫也不逊色,让无数学人赞叹不已。

那么,这些青铜器的频繁出土,是否意味着包括浏阳在内的湘江流域,在商周王朝时期有一个发达的青铜文明?当时本地的文化在政治和礼制上也呈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状态?

“据我推测,湖南浏阳、岳阳、长沙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应该是商末周初殷遗民在南迁至宁乡途中,因各种原因遗下的。”曾主持过发掘宁乡县炭河里遗址的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向桃初说。炭河里遗址位于宁乡黄材镇,距浏阳永安镇154公里,是湘江流域出土商周青铜器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做出这种推测并非只有向桃初,主要从事商周考古、青铜器的考古专家王恩田也提出:湖南的商代青铜器就是部分商遗民被迫转移从北方带来的,“时间应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时期”。

不过,在一篇题为《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的文中,向桃初阐述称:湘江流域自己的青铜铸造业和青铜文明形成于西周时期,“宁乡炭河里、高砂脊等地墓葬出土的大量材料已经清楚地反映出本地青铜器铸造,从最初模仿中原青铜器到最后形成本地风格的全过程。”

历史钩沉 出土打制石器 永安成浏阳最早有人类活动之地

午间时分,永安中学校园内很是幽静。阳光透过树叶打在小道上,树影婆娑。

同样是一个阳光很足的午间时分,就在如今的永安中学内,开挖出了一批打制石器。《浏阳县志》开篇即对此做了记载:1991年8月,永安镇中学基建工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打制石器证明,在20—15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永安镇志》由此推断:永安为闻名全球的浏阳境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当时是在建永安中学,有推土机在基地上开挖,挖着挖着就出现了一堆特别的东西。”据曾见证了旧石器出土过程,76岁的潘迎春回忆,首先出土了一些青色的砖块,有的边上还有龙、凤的图案,然后有一些陶器和坛罐,“最后才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

近距离观察这些打制石器,可以发现一些共性:出土的石器都是以河床砾石打制而成,以赭色为主,典型的为尖状器和砍砸器;器身厚重,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

永安印象

阳光下,捞刀河像一条玉带,穿永安镇而过。

永安镇处于平原向丘陵的过渡地带,中部沿捞刀河畔为冲积平原。这种沿水而铺开的平原地形,催生了从古到今的各种人类活动痕迹——其中就包括20—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走读永安,触摸这块曾经出土过打制石器,西周编钟的古老大地,探访号称“扁担放映队”的农村电影人,以及从织染作坊到机器制造的产业人——体验这种历史与生命的延续,是值得我们去花费时间和气力的。

来自台湾的永安籍人士刘良升先生,赞赏他记忆中的家乡山水秀美,同时描述他出生地耕塘老家附近的村庄:清晨有鸡鸣狗吠,傍晚有袅袅炊烟;有露天电影,有石膏,还有溪流。

他说:我也有如同在台湾的闽南人,客家人那般盘根错节的大家族,我们也有我们的先人坟茔去祭扫缅怀,永安,这才是我们的根哪!

2012-07-21 16:35:53 来源:走读浏阳–浏阳网专题报道 (记者 高雨)http://lyzfw.lyrb.com.cn/article/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