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定王历史 弘扬湖湘文化

晚清画家张名倬画笔下的定王台(选自《雪泥鸿爪》)

孝景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刘启封庶子刘发为长沙王。那时长沙国是极偏远又极不发达的地区,国小地狭,仅有临湘、罗、下隽、益阳、连道、湘南、安成、丞阳、茶陵、攸、昭陵等县。后来汉景帝又赐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归长沙国。刘发僻居长沙,常思念长安母亲。故每年将长沙米运往长安,以示供养母亲,尽子之孝道;又将长安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向西望母,故称“望母台”。刘发为此还修了配套园林,有两处:一为双女墓。《长沙县志》载:“程、唐二姬墓,即双女墓,在东门外。”另一为蓼园。南朝梁任防《述异记》:“长沙定王故宫有蓼园。”蓼是一种草本植物,叶辛香,引申比喻辛苦。刘发认为,母亲唐姬在不利的环境里养育自己长大,实属不易,也包含有思念母亲的意思在内。刘发在位二十八年薨,谥为定王。据《通志拾遗》记载:“长沙定王墓及其母唐姬墓,各高十三丈,周回三里,墓相去只三尺。”它表明,即便死后,母子也不分离。刘发死后,“望母台”改名“定王台”。

定王台在历史长河的波涛中经受了无数的劫难。唐代时,高台已不复存在,人称定王冈,冈前建定王庙。入宋,定王庙亦废圮,旧址上建学宫。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周廷茂集资重修,定王台才得以新生。此后定王台又累遭劫难,毁塌荒芜。待到湖南粮储道夏献云集资再筑,已是光绪五年(1879)了。夏献云希望重修定王台,倡崇孝道。晚清湖南人大倡学风,巡抚赵尔巽顺应潮流,集资12000两白银,于光绪三十年(1904)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馆址选在定王台。辛亥革命后,定王台一度沦为南北军阀的兵营。1912年,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半年多的自学生涯。在后来的兵荒马乱中图书馆破毁,至1938年彻底焚毁于“文夕大火”。现今定王台早已消失在旧城改造后的屋宇群楼之中。1980年,在定王台的基址兴建长沙市图书馆(芙蓉区解放西路84号)。“定王台”一词已演变成一条小巷地名。这条小巷南起水月林,东止菜根香,呈曲尺形。后为建解放路立交桥,这条不长的小巷又拆了一截,仅留南端一小段,仍名为定王台巷。

定王台作为古长沙国文明的象征,孝文化的标志,传统道德的引擎,素被历代中外游人推崇和敬仰。唐代诗人肖荛游定王台诗曰:“王已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已是东都六代孙。”宋代词人姜夔《一萼红》记述自己登临定王台:“古城阴,有官梅几许……故王台榭,呼唤登临……”元朝许有壬登定王台诗:“黄叶纷飞弄蚤寒,楚山湘水隔长安。荒台蔓草凝清露,犹似思亲泪未干。”明代周圣楷在所撰《楚宝》中云:“定王载米搏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明统志》记:“在府城东南,定王筑台于此,以望母唐姬墓”。清代夏献云在《重修定王台碑记》中写道:“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清代诗人熊四牧咏长沙定王台曰:“城东百尺倚崔嵬,迢递长安载土来。一片夕阳春树绿,慈鸟飞绕凤凰台。”张名倬为定王台描摹写生时,已是大清同治四年(1865)。画中土台高筑,上砌石基,建楼阁两层,两进,朱墙黑瓦,歇山飞檐。台之四周围有木栅,栅里栅外林木森森,绿荫盖地。定王台背倚浏阳门城墙,堞垛参差,固若金汤。台之左侧、前方有农舍,右侧是画家私宅“东郭”,也即“东涧草堂”。画家题识为“同治乙丑卜居东郭,距定王台仅咫尺也。壁上有朱子所题“孝思不磨”四字,每当日暮斜阳,登临间眺,聊以自娱,故历二十余年乃迁徒焉”。图画中,果见田埂上有荷锄农夫归来,菜畦间见执瓢农妇浇水,而“草堂门前草径深,坐看夕阳正西沉”。台阁村舍归人,沐浴在一片金色晚霞之中。好一个乡野日暮,清宁又温馨。张先倬画笔下的定王台,当是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之定王台,1879年再修的定王台谅也不会面目全非,理当是旧貌新颜的。当代诗人江堤在《定王台笔札》中写道:“在20世纪之前的两千年中,定王台就像一件永恒而可亲近的作品被人阅读,它所洋溢的人伦温情越过事物的表象,在万水千山之外追逐着人类道德的走向,使亲近它的人获得道德的力量。定王台的存在,是对古城长沙社会耐性的考验……”

刘发对母亲的怀念深情被历代文人所称颂,使定王以“孝”著称于世。无以数计的游人来这里寻找儒家伦理中的点点温情,在淡淡的忧伤和惆怅中将混沌的心境打开,从尔虞我诈、灯红酒绿的社会场景中突围出去,并成功地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由于这样一座“孝”台的存在,社会情操显得异乎寻常地高尚,人们忘记了生活的劳顿,尽情地领略阳光下的长沙,在黑夜到来之前,将内心的灯火点燃。

汉景帝阳陵出土的椎髻女俑

——摘编自刘继德《发掘定王历史 弘扬湖湘文化》、罗庆康《略论定王刘发封于长沙国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及廖文伟《古玩夜话》

=================================================

《善化县志》:“汉程唐二姬墓,即双女墓,在东门外。定王为唐姬子,筑台望母,但云望唐姬为是。”又载:“定王台在浏阳门内。汉景帝子定王发分藩长沙,筑台望母。俗传定王载土长安,筑台于此。台废址存,遂称为定王冈。后人于冈前建庙,又称为定王庙。宋时为长沙学宫。台废已久。乾隆四十二年,长郡士绅契买城隍庙旧基,宽四丈,长三丈余。嘉庆十九年,潭邑周廷茂等倡众重修,增其址,并周围园地,长十三丈五尺,阔九丈二尺,砌石完固,栋宇辉煌,则台而庙矣。然唐、宋以前,诗人怀古者,只称台而不称庙,故仍以台名,从其朔也。道光年间,邑人张杓题蓼园扁额于台前。二十四年,举人柳正榘等禀府请交学宫首士经理。”

光绪五年,粮储道夏献云据绅士李兴谟等公呈详清重修。于台门添造楼一楹,正殿祀定王,正殿楼上,中祀至圣,左祀仓圣、文昌、关帝,右祀周、朱、张、范四贤,悉从其旧,并修复蓼园,仍归府学管理。并由粮道筹银八百两,交长沙府发典商生息,以供每月香灯及看守人等工食之费。定王春秋祭祀,由粮道详定,岁筹银四十两,分季发交府学教官,协同绅十经理。其惜字炉亦由官绅筹款修复。

附《重修定王台①碑记》(清代 夏献云)

原文
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②一台,岿然独存。

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③事,焕然一新。

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与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宝》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北海碑》④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中兴,肇祀舂陵⑤,李碑⑥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园⑦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宫,今祀仍旧制。

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馆,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已。

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云从政湖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⑧伦秩叙之有由来。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矣。是为记。

注释
①定王台:为古代长沙名胜,传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相传刘发来长沙后,思念其母,派人运米去长安,再将长安的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望母。②宅:贾谊故宅。③蒇:完成。④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李邕作。⑤肇祀舂陵:肇,开始。舂陵,湖南宁远县西北,刘发之子刘买封于此,称舂陵侯;光武帝刘秀即为刘买后裔。⑥李碑:即李邕的麓山寺碑。⑦蓼园:定王刘发宫殿中的一处苑囿。⑧彝:常道,法度。

译文
湖湘地方的人崇尚气节,民风敦厚。即使是穷乡僻壤的愚鲁之人,谈到某某忠义、某某孝顺,往往神情突变、感动奋发。大概是这里的人尊崇为人根本,浸染磨砺后,形成一种风气很久了。那千古以来不可磨灭的人,忠义方面没有比贾太傅更显著的,孝道方面没有比长沙定王更有名的,一幢贾谊宅,一座定王台,岿然独立在湖湘大地上。

我在同治九年(庚子年)奉命来到湖南。光绪二年,修整贾太傅祠的工作完成了,就商议重修定王台,但心愿没有实现。今年春上,地方绅士李兴谟君等人拿重修之事请求(政府)。官府里和绅士中都有心愿相同的人,一下子就凑足白银二千余两,没过多久事情就完成了,定王台面貌焕然一新。

查考《汉书》的记载,汉景帝二年时,分封他的儿子刘发做长沙王。因为刘发母亲出身微贱,没有受到宠爱,所以他就被分封到低湿贫困的地方为王。他的母亲与程姬都有太后的称呼,但唐姬并没有封号。相传定王刘发修筑高台,有的说是为了遥望程唐二位母亲,有的说是为了眺望生母唐姬。《长沙县志》提到过“双女墓”,但地方已经不能查考了。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等典籍里查考那留下来的记载看,遥望唐姬应是正确的。宋代朱熹、张栻两位夫子登临定王台时写有诗作,元朝许有壬最先提到定王的孝思。《楚宝》记载说定王派人运米到长安,再换运来长安的土修筑高台,以表示思亲之情,这种说法一定没错。《北海碑》记载说:“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帝刘秀中兴后,开始到湖南舂陵祭祀先祖,李邕的北海碑足以弥补祭祀大典的缺失,也表达出文人骚客尊敬崇尚的心意。有关蓼园的记载见于任昉的《述异记》,修建蓼园更是刘发孝思的证明。又据考证,宋代时候定王台曾做了长沙学宫,现在我们仍照原来的构建情形祭祀。

如今明窗大开,风景特别优美。再在空地上恢复蓼园的原貌,高台侧旁有一道细泉叫作古涧泉。泉流旁边是东涧草堂,向南是望云山馆。这里有泉池,有山馆,又交杂种植着花草竹木,足够当作流连停憩之所,可以在此表示崇敬仰慕之意。

整顿好秩序法纪,是把守一方土地的官员的职责;光大伦常崇尚孝道,这是风俗中优良的民风。不忍心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那一定会忠于爱戴他的君王。我在湖南从政的这段时间,一点点贡献都没有,看到这地方教化流行、风俗纯美,就明白这里的伦常秩序法度纲纪大有来由。登上这个高台,那一定会在百世之后再听闻到这种遗风而人心振奋。这些聊当作记。

作者
夏献云(1824—1888),字矞臣,号芝岑,江西新建人。道光贡生,后入京,历任军机章京等职。1870年(同治九年)以道员分发湖南,1872年授粮储道,晋按察使衔。在任期间,他整饬漕弊,清理狱讼,颇著政绩;又以“端风善俗”为己任,而不遗余力。省城贾谊祠、定王台“均荒圮”,夏献云乃“以一忠一孝、风教所关,捐廉重葺”,又修复岳麓山白鹤泉等处古迹, 对长沙名胜园林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