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老街

浏阳北乡捞刀河,原名“潦浒河”。南岸有一集市,古人就以潦浒河命其名“潦浒市”。清朝康熙33年,浏阳县令王珽认为“潦浒”与“老虎”谐音,不吉利,令其改称“永安市”,沿用自今。永安老街是依托捞刀河而建的带状麻石小街,长约600余米,自东向西延伸,名“中和街”。北面有水巷、横街、丹岩巷、庙巷、河巷5条小巷。南侧有上和兴巷、黄狮巷、当铺巷。古时候在上市口和下市口各建有栅栏门,上面有吊脚楼。入夜,由更夫值更、关门。丹岩巷有通往捞刀河的麻石码头。市区及周边建有文昌阁(在下市口西边)、南岳庙、万寿宫、化字炉及高达15米的宝塔。西边还有一座花岗岩牌坊。明末清初,陆续建有天主堂、福音堂、崇仁堂、慈善堂、育婴堂、雅乐堂等,一时教会风行,商业繁荣,成为浏阳县县城西陲一大闹市。有木业、蔑业、铁业、缝纫、首饰、冷作、皮匠、麻石、石印、铜铺,铁匠铺尤多。书店一家。百货、粮食、钟表、南货、日杂、国药、旅社、肉食、水产、餐饮、鞭炮、窑货等店铺,应有尽有。民国31年(1942年)日寇入侵,市镇遭受严重破坏。时至今日,永安老街已经萧条。

永安人在外人看来有点调子高,鼻子硬, 意思是不低三下四求人,有些永安人在外人看来有点不爱帮助别人,也不寄希望别人的帮助。 永安人都认同仁义是个美好的事物,但迫于现实压力,他们都选择了少于他人来往,以减少交际费用和人情开支。 其实这是农业文明的人看待工业文明的人的印象。以前寄信到永安都是写着:“长沙东乡永安市”,永安解放前就有邮政分局,这样可以不经过浏阳而是从长沙直接到永安,信件、包裹由此可以提前一天到达,就是读书也是选择到长沙读。永安人心理上普遍是认同长沙而不是认同浏阳的,由此可见一斑。

永安人大都热情的,永安有句俗话:“丈人婆见了郎,屁股不粘床”,说的是女婿到了岳母家,岳母热情招待女婿,寻找东西招待女婿。不一会,一碗热腾腾的鸡蛋就送到女婿的手中了。其实何止对女婿,其他客人来了,都是热情招待的,客人到家,一碗热茶就来了,有的还要放上茴香。以前困难时期,没有多少东西吃,主人拿不出东西吃,主人就会将米放在热锅里,给你炒米吃。那个香啊,弥漫一屋。永安人爱面子,衣着光鲜。别人穿土布衣服,永安人就会穿着凡士林。以前家里穷到揭不开锅的时候,永安人到吃饭时分,也会将清水放在锅里,点起火来,外面炊烟袅袅,不知底细的人绝对不会想到他家揭不开锅了。遇到红白喜事,永安人绝不会吝啬,喜欢大抄大办,将事情办得热热闹闹的。永安人喜欢将房子建的漂漂亮亮的。80年代初期,永安人就时兴建红砖房,自己烧粘土红砖,三大间两厢房。到了90年代,都作兴建楼房,一般家庭就是三间的楼房,二楼前面是阳台,外墙贴起白瓷砖,房前屋后都栽种果树,绿阴丛中,白色的楼房分外耀眼,显得充满生机。到了现在,三层的楼房又开始时兴了,瓷砖铺的地板,整洁的卫生间,铝合金的门窗,绝对不比城市的住房差。

俗话一句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永安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勤劳。永安在浏阳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永安人的勤劳是出了名的。以前,家家都是男耕女织,家家差不多都有纺车,妇女们在家都是就着昏暗的油灯纺线到深夜,到处可以听到知知呀呀的纺车声。浏阳夏布是天下闻名的,所谓“北乡出布贩”。就是在集体的时候,永安人也是很多纺线的,还有不少永安人靠着离长沙近的条件,男的拖着板车,搞起了运输。 改革开放以后,男的出外打工的比比皆是,女的就在家种田养猪。现在,随着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不少永安人可以就近在基地打工了。丰裕那边就自己从做沙发开始,开起不少的家具厂,发家致富。永安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读书”,这是永安人的口头禅。大家都以家里出大学生为荣,因而永安出了不少的知识分子。

永安市虽然隶属北乡,却也是浏阳最西端,离省城长沙约20公里。地理上,永安位于捞刀河下游冲积平原,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多山的浏阳,这是异数。地处浏阳丘陵地形向长沙的湘江平原的过渡带,永安的过渡与缓冲,不只是表现在地形上,永安的语言及风土人情同样呈现过渡特征。境内居民多操长沙话,隶属八大方言中的湘方言,而浏阳境内居民多讲浏阳话,隶属八大方言中的赣方言。湘方言与赣方言,同为大方言,未经培训,无法沟通。

以永安街上为界,西半靠近长沙的居民,不懂不说浏阳话。东半靠近北盛的居民,因与浏阳话地区交往频密,多数同时操两种语言,湘方言赣方言随意切换。我的家中,母亲习惯浏阳话,父亲习惯长沙话,因此家人与父亲讲长沙话,与母亲讲浏阳话。而父亲与母亲则用浏阳话对话。人与人的交流,在语言形式互有选择时,彼此心理优势与劣势就成了选择的标杆。这种优胜劣汰,表现得无声无息却又强弱互现。广州通用粤语,深圳通用普通话也就是这个道理。

永安人在语言上选择了长沙,在心理上,对浏阳人的身份也不认同。永安的漂亮姑娘若能一步登天,便直接嫁到长沙城里,退而求其次,也会一乡一村、一代一代逐渐往长沙靠近。也因此,永安人素来多有亲戚居住长沙,并以此自豪。而浏阳人,则说永安市人忤逆,意思是不仁义。仁义是传统儒家社会的道德基石,是农耕文化中人与人相互依存的慰藉,为何到此地陡然松懈?永安人的另一个公认的性格特征是“鼻子绑硬”,意为不低三下四求人。他们不喜帮助他人,也不寄望他人帮助。曾经猜测:是否杨朱之“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在此地曾有传人。

工业化初期,仍处于优势地位的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态度多是鄙视。身处中国工业化前沿的上海人与浏阳向工商社会过渡前线的永安人,遭到的批评如出一辙。中国人的传统教育中,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仁义固然美好,然而迫于现实压力,工业社会中,人们不得不减少人情开支与交际时间。欧洲人初到美洲,靠天吃饭的印第安人鄙视白人的生存生活方式,自由自在的印第安人,对受困于农业耕作与工业劳动的白人充满悲悯与同情。他们万万没有预料到,有朝一日,会被白人及其生产方式逼得除了同化别无出路。很长一段时间,我百思不得其解,永安人的工商业时代的性格特征来自何方?仅因其靠近长沙,显然逻辑不够充分。

有一种仅在永安市地界流行的儿童游戏,叫“哦米”。其游戏规则是:一个孩子追,其他孩子跑。奔跑的孩子被追上之前,允许双手胸前交叉合抱,喊一声“哦米”,立在原地不动,休战以等待其他孩子的救援–击掌激活。最后一个孩子不能叫“哦米”,一叫,就被“秒杀”变身为追赶者。咒语一般“哦米”的意思从没人懂。某日给小外甥讲述童年游戏,他的追问之下,我意识到交叉抱胸的“哦米”游戏可能来自西方,“哦米”不是中文,可能是英文“OH,MY GOD”的转音。穿越时间隧道,我仿佛看到长袍修女带着唱诗班的儿童,在月下奔跑追逐。

于是翻阅《浏阳县志》,找到如下记载:“明末清初,市内(指永安市)陆续建‘天主堂’、‘福音堂’、‘崇仁堂’、‘慈善堂’、‘育婴堂’、‘雅乐堂’等,一时教会风行,商业繁荣,成为县城西陲一大闹市。民国31年(1942)日寇入侵,市镇遭受严重破坏。”——P652,浏阳县志,1994年3月第1版

我无数次走过永安市狭窄的街道,从未发现一丝洋教遗留的痕迹。我的那些年长的族人,也从来无人提及永安曾经有数个教堂。那段历史,有如经历一场洪水冲刷,瞬间无影无踪。永安市三百年洋教历史,我只是偶然从游戏里发现一丝端倪。三百年的教化,不会只藏在游戏里。那让我一直困惑的,永安人迥异于浏阳人的性格特征的来源,答案应该就在这里。

浏阳一县,传统上分为东西南北四乡。从前官府位于四乡之粮仓,名曰“东盈西满南丰北盛”四仓。四乡之间,语言民风物产各异。谚曰:东乡出蛮汉,西乡出小旦,南乡出煤炭,北乡出布贩。浏阳东乡位于罗霄山脉深处,林深叶茂,地广人稀,是为“东盈仓”。亦因其“盈”,引来素喜山居的客家人,激烈的土客之争让东乡民风彪悍,因此有了“东乡出蛮汉”之说。西乡位于浏阳河下游冲积扇地区,地肥水美,鱼米满仓,是为“西满仓”。农闲之余,哼小调,扮旦角,因此而有“西乡出小旦”的闲情。南乡产花炮,出煤炭,物产丰裕故称“南丰仓”。北乡地少人多,耕作之余,女人织布,男人贩卖,商旅兴盛故称“北盛仓”。

浏阳四乡的划分,只有北乡有着非常明确的地理界限–蕉溪岭,北乡范围为蕉溪岭以北。我儿时生活过的四个小镇都位于北乡,永安市、北盛仓、淳口塅、蕉溪岭是这四个乡镇本来的名字,原生态的名字。市是集市;仓是粮仓;塅和岭皆取名于地形,塅是山岭间较大面积的平地;岭即山岭。南方丘陵地带的小地名,分类细腻。我的外婆家小地名叫炉烟洞,隶属淳口。洞乃四面环山的地形,亦称为峒。毛泽东回乡居住的韶山滴水洞,沈从文小说中的茶峒,都是这种地形。我奶奶家的小地名叫孙家冲,隶属永安。冲是不太开阔的山谷,与塅一样都是山间平地,只是冲在面积上比塅低了一个级别,毛泽东的祖屋位于的韶山冲就是这种地形。

四个浏阳北乡小镇,自西向东永安、北盛、淳口和蕉溪梯级而上,每段距离大约都在10公里。塅岭与仓市一步一步靠近长沙,从名称上暗示了农耕文明向工商业文明的过渡。在原生态的名称之上,冠以乡、公社、革委会、公社、乡镇,代表着1949年之后,乡镇一级基层行政单位的历史沿革。祖居位于长沙东边乡下靠近永安地域的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蒋介石、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中国基层行政单位,奠定了中国社会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他的大历史观认为:“数目字”管理下的国家,才能算上真正的现代国家。

十岁离开父母远赴长沙读书之前,这四个乡镇是我的江湖。或坐在父亲自行车三脚架上,听着田野中的农民远远地喊他”盛组委” ;或是寒暑农忙的假期中,用自己稚嫩的双腿奔跑;或是周末,亲热地喊着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搭上便车,我一次次穿行在我的江湖之中。 在信息爆炸、沟通便捷现代社会来临之前,在数字化管理的现代社会来临之前,四个乡镇的村民,因其生活方式地形地貌的差异,各有其特点,不若今天的千人一面。 故乡四镇,如今已分不清此乡彼乡。

文章摘编自:
http://bbs.lyrb.com.cn/thread-294883-1-1.html
http://www.zsst.com/home.php?mod … mp;do=blog&id=9
http://www.zsst.com/home.php?mod … p;do=blog&id=10
http://www.zsst.com/home.php?mod … mp;do=blog&i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