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正

刘秉正教授(中)与学生们一起合影

刘秉正,派名贤淳,字思齐,号秉正,以号行。七房相公后裔。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礼耕村荷华片耕塘人,父作荣公,抗战初期曾为粤汉铁路城陵矶站长,母梁氏,出于长沙望族,共育有四子二女,秉正公排行第三。秉正公自幼即聪颖好学,抗日战争期间曾就读於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师范学院於1938年成立於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1940年又创设附属中学,1944年长衡沦陷乃西迁湖南溆浦,抗战胜利后再迁往湖南南岳,解放后并入湖南大学。),并在湖南逃难与学校失联时,幸运地巧遇隶属第九战区的一〇二师部队,得堂舅第四军一〇二师长梁勃少将之助,曾补了一个文书上士的空衔(虽然连军装也没有真正的穿过),才勉强糊口并随军安然撤退。抗日胜利后,秉正公先进入国立师范学院就读,一年后再重新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为一思想进步学生,与国府当局的意见相左, 当时常选寄一些左派书籍给时在南京就读高中的堂弟刘贤祥阅读。1949年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上将和平起义,解放军兵不血刃夺取北京,秉正公留在北京继续完成学业。1951 年毕业后分发至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执教,定居东北吉林省长春市,到1992年退休后,还肩负指导研究生的角色。秉正公孜孜不息,学贯古今,著作等身,尤以非线性力学方面的研究更是饶富影响力, 他与他的学生彭建华教授合撰的《非线性动力学》教材已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秉正公到临逝世前, 还对於其1956年开始钻研的司南的磁勺说提出不同的验证。 辞世后,家人依其所预留遗嘱“余资质偏鲁钝,但毅力尚佳。常以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自勉。自估尚具爱国爱人民之热忱。待人诚挚敦厚,从来痛恨权势贪腐而无所作为之辈。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底……余器官有能为他人所用者,一概捐赠,遗体捐赠吉林大学医学部。” 将其器官和大体捐献,且三子承父志将继续探讨司南的磁勺说。综观秉正公一生,聪颖好学,作育英才,提携后进,优国优民,批评时政,慨有士大夫诤诤风骨,辞世后,捐献大体,一如其生前的潇洒从容,豁达大度。2010年4月5日清明,秉正公家属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职员在校园一隅共同植下了记念苗木两只,以永怀其毕生近一甲子对东北师大的贡献。哲人其萎,但精神常存。

刘秉正教授曾为长春巿物理学会理事长,吉林省物理学会秘书长、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物理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