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刘氏家庙现汉白玉“圣旨”

永安镇的刘一平没有想到,刘氏族人的一次聚会,在参观永安刘氏家庙时,竟然发现一块写有“圣旨”二字的“石头”,以及三块残缺的刻有文字的石碑。市文物局工作人员称,从材质上看,刻有“圣旨”及碑文的石头材质为清朝早期的汉白玉。        浏阳网讯(记者 梁露)

清理刘氏家庙的残砖碎瓦,发现“圣旨”

“就是它,你看,多么精致。”刘一平将“圣旨”放在一个角落里。记者看到,“石头”约30厘米见方,雕刻着纹饰,中间写有“圣旨”二字。而一旁,还放着三块残缺的“石头”,上面写有“徙浏世居浏……春公余生……子五……”等字样。

虽然“圣旨”二字很吸引人,但由于残缺的“石头”上字样无法完全看出,所以无法判断“圣旨”背后的故事。刘一平说,今年冬至日,族人相聚共同前往刘氏家庙祭祖,在清理残砖碎瓦时,无意间发现的。

“‘圣旨’二字,显示了刘氏祖辈的身份地位。”浏阳天宝刘氏宗亲永安联谊会秘书长刘坤贤说,刘氏族上有多位进士、举人,在朝为官,往往请求朝廷封赠父母、祖父母。领回圣旨后,族人将其刻在石头上,“这是一种永恒的荣耀”。

刘氏家庙位于永安社区,兴建于明朝年间,曾经多次重修,后又作为学校,供族人读书。而如今,记者眼前的刘氏家庙已经有些破败。联谊会副秘书长,46岁的刘建希说,族谱上有记载,家庙共有四栋楼,有围墙,中间为天井,面积很大,还可种植。除“四旧”后,原先气派的“山字墙”早已荡然无存。

文物部门:清早期汉白玉材质,有一定历史价值

“根据纹饰、以及材质来看,或为清朝早期的。”记者将图片传给市文物局执法科后,负责人杨国森说,那时候,有一定官位的人受到皇上的赏赐,这是一种荣耀。有将圣旨刻在墙上的,也有刻在木板、石板上的。这块“圣旨”材质为汉白玉,说明刘氏族人当时的级别较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而看到另外残缺的汉白玉,杨国森说,由于上面记载的字不完整,无法断定记录的内容,以及其具体时间。他希望刘氏族人能将这些有字的碑收集起来,同时结合族谱上的族规、族训等内容进行考证。

杨国森说,今日他们将前往刘氏家庙,具体了解“圣旨”的相关情况。

相关链接 永安刘氏自古重视教育 刘氏子弟可免费在祠堂求学

“刘氏祖辈历来重视教育,教书育人。如今70岁以上的刘姓人都认得字。”刘建希翻开族谱,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永安刘氏族谱》家规一条为“勤耕读”:“务本不外力田,兴行端归正德。故国有游惰之禁,礼有郊遂之移。家塾必修,勿坠诗书世泽;先畴是服,须知稼穑艰难。凡属士农,毋荒耕读。”

永安刘姓一位八十五岁老人刘煌安,他曾在刘氏家庙族学求学,他说历来刘氏子弟在族学学习,一律免收学费,连书籍等学习材料都是免费发放。学习内容随时代变迁而更新。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在那里学过语文和数学。原来族学教书先生由刘家退休官员或是本家族读书人担任,其工资由祠堂支付,有些先生自己家境好的,就不要工资,纯粹义务奉献。

刘建希继续翻阅族谱,谱上记载:刘氏祖辈刘启元是清嘉庆年间举人,道光年间担任北京东城兵马司副指挥(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门)。有一年冬天,御马厩(皇家马圈)的马被盗,他负责侦破案件,连夜追赶数百里,终于抓住了宋得才等盗犯。但令人意外的是,他没有严刑逼供,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时风雪交加,天气寒冷,他还给盗犯酒肉和棉衣御寒,盗犯们深受感动,立即认罪。

2013-12-26 08:41:29 来源:浏阳网
http://www.lyrb.com.cn/html/news/lynews/shms/2013/1226/27305.html
——————————————

追踪报道 浏阳发现“圣旨”碑刻龙纹 垫脚石也是宝贝

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查看“圣旨”。记者梁露

本报昨日报道了永安刘氏家庙现清朝汉白玉“圣旨”后,许多刘氏后人前往观看,并称要好好保护祖辈留下的这一文物。昨日,与文物部门一起,本报记者再次前往。通过实地查看,文物部门发现“圣旨”上雕的是龙纹,还在家庙前池塘旁发现一块清朝年间旗杆石。         浏阳网讯(记者 梁露)

雕龙纹“圣旨”历史价值大

“这是龙须,这是龙爪,上面的这个是龙珠。两边的龙有四个爪子,称为四爪龙,龙纹很精致、细腻。你看,龙的头部原本是有浮雕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有所残缺,浮雕已经磨损了。”看到“圣旨”后,市文物局执法科负责人杨国森指着纹饰说道,一般清中期和早期龙纹都比较复杂,都为四爪龙,所以“圣旨”为清中期或以前的,具体的年限得通过完整的文字资料来确认。

杨国森说,写有“圣旨”两字的物件浏阳发现了不少,但刻在汉白玉上的就不多,说明当时刘氏族人地位较高。“这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杨国森建议他们用一个木匣子装着,好好保存起来。

而在已经破损的刘氏家庙里,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被两根支撑墙体的麻石柱子以及精美的双层隔扇窗、散落在各处的青砖和麻石所吸引。麻石柱子被人用石灰粉刷,但仍旧能看出柱子上写就的部分隶书字体。杨国森说,“这些石构件和木构件,都有一定的价值,麻石柱子上的石灰,我们将安排专业人员来进行清洗,都需要好好保存下来。”

池塘旁意外发现清代旗杆石

在查看家庙后,大家正准备离开时,这时一位刘氏族人说道,“前面的池塘那边,还有好几块石头,放在池塘边,大家踩着上面去洗东西。”走近一看,麻石长约2.5米,宽约30厘米,厚约10厘米。侧面写着“道光癸卯科举试第三名举人刘名顕”字样。

“这是旗杆石,平头的旗杆石,主人可能是武举人。这是古代耕读传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见证物。”杨国森指着旗杆石上部一个圆形洞眼说,这是用以固定旗杆的,因此旗杆石古代也叫夹杆石。竖旗杆是用来光宗耀祖,彰显身份,昭示世人,并激励青年学子努力用功的。

随后,记者从永安刘氏族谱上发现:刘名顕为刘名铣的榜名,是道光癸卯科乡试中式第三名武举。族人想异地重建家庙。

“我们会好好保存下来。”浏阳天宝刘氏宗亲永安联谊会秘书长刘坤贤说,“圣旨”、旗杆石等都见证了祖辈的发展历史。由于家庙现在所在的地方纳入征收,他们想将家庙异地重建。到时候这些物品都可以放在家庙,供后人参观。

“这些青砖,麻石等都得好好保存起来。可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恢复当时的情况。”文物部门称,刘氏家庙破损严重,只有部分残缺的木构件和石构件价值较大。他们将免费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族谱修完后,我们安排专家根据上面的内容,到时候免费绘出图纸”。

2013-12-27 08:40:26 来源:浏阳网
http://www.lyrb.com.cn/html/news/lynews/shms/2013/1227/2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