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街和湖南咨议局旧事

长沙有三条围着一个大院的街,它们分别是民主东街,民主西街和民主后街。这三条街的共同特点,那就是街的一半边是这个大院的围墙。

这家大院大门正对的街是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子,叫民主东街。走到巷子北头,左拐是民主后街。再走到民主后街的南头,左拐是民主西街。民主东街、民主后街、民主西街呈马蹄形布局,三条街中间包裹着一家大院——湖南省总工会。

民主东街,南起学宫街,北止民主后街。原名学宫巷、小学宫街,因通长沙县学宫得名。1913年湖南省咨议会大楼建于此,街改名为议会东街。1926年北伐军进入长沙,国民党省党部驻此,又改名党部东街。1950年更名民主东街。今建筑犹存,在省总工会内。与民主东街相邻的还有民主西街、民主后街、民主巷。

咨议局大楼——电影《怒潮》取景地

湖南省总工会大院内有一幢“古”建筑——咨议局大楼,它兴建于1913年,1918年竣工,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历史。经历了1938年11月的“文夕大火”,至今保存完好建筑在长沙城区实属少见。

因为是老建筑,所以拍摄民国时的电影《怒潮》时,特别取这里为重要景点,并请周围的居民当群众演员。经过电影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布置,大门口挂上国民党旗党徽,还蛮像民国时的景象。住在奎星楼的我满姑妈正好被请为群众演员,还发了五毛钱劳务费。那里五毛钱可以买十个大肉包子,我满姑妈高兴得不得了。

《怒潮》在长沙取景点还有老照壁、玉泉山和岳麓山,拍玉泉山的景那回我正好有事从附近经过,老远就被限制通过,好奇地挤进去了看,原来是在拍电影,因为没有换服装,被工作人员赶跑了,没有当成群众演员。

湖南省咨议局——见证“湘人治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下诏筹建咨议局。次年,公布《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宣统元年(1909),明令各省一律成立咨议局。同年十月,湖南省咨议局成立,谭延闿出任议长,由82名地方高级绅士组成的湖南省咨议局权倾一时,与督抚分庭抗礼。

湖南省咨议局成立两年后,暴发辛亥革命。鼎革之后,晚清原湖南省咨议院议长谭延闿,剪去长辫,摇身一变,换了一身“马甲”,当上了湖南都督。大权在握,他主持兴建咨议局大楼。工程刚刚动工,也就是1913年,袁世凯令汤芗铭入湘主政,谭延闿被判刑四年。

1915年,蔡锷在云南树起反袁护国大旗,谭延闿再次督湘,不久谭被段祺瑞免去督军职务,结束了第二次督湘。1920年谭延闿开始了第三次督湘,他提出“湘人治湘”的政治口号,主张湖南自治。谭延闿第三次督湘时间更短,不到半年他就辞职离湘了。修建咨议局大楼工程前后用时六年,可能与谭延闿在湖南政坛起起落落有关连。

湖南人曾经打着“湘人治湘”的旗号搞自治。1922年1月1日,有模有样地颁布了《湖南省宪法》,全文有13章、141条。其宗旨是“湖南全省人民为增进幸福、巩固国基……”开篇第一条规定:“湖南,为中华民国之自治省。”

《湖南省宪法》是联省自治运动中唯一制定成功并颁布实行的自治宪法,也是中国政制史上破天荒第一部省宪法。《湖南省宪法》写入教育条款:“第七十九条 省须设立大学一所。”依据这区区8个字的规定,长沙开始筹建湖南大学。

坐落在民主东街湖南省总工会大院内的咨议局大楼见证了发生在20年代湖南那场立宪运动。

从咨议局大楼到省总工会大院

走进位于民主东街省总工会的大院,绕过一条林荫小道,一座气势古朴、浓郁西式风格的三层建筑耸立眼前:百余米宽,楼台上飞檐画栋,气派十足。推开朱漆色的木门,一间宽敞的大厅赫然眼前,天花板上一座装饰精美吊灯仿佛彰显它曾有过的辉煌。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翻过幕阜山,向湖南胜利进军。随军入湘的省委机关干部大队到达浏阳河的东屯渡。

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陈明仁,于8月4日,接受主席、朱德总司令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毅然率部起义,并通电全国,宣布正式脱离国民党政府,加入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8月5日晚7时许,中共和谈代表团在震天动地的鞭炮声中,在各界人民的夹道欢呼声中进入长沙城。

不久,周小舟就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搬进了长沙市民主东街原省委机关二楼一间小屋里。室内只有一张床,一张书桌,两个木沙发,一个洗脸架。

回溯到89年前,这座大楼成为了长沙历史上第一座西式议会建筑,其后成了民国时期湖南省主席何键的办公楼,也成为湖南省委宣传部长周小舟的办公之处。而今,已成为为重点保护对象。

1979年,我搬到富雅坪后,上班时便要天天走民主东街的总工会大门口过,我的两个小学同学邓爱民和谢光球都住在省总工会大院里。还有我的小学班主任杨肇老师也住在省总工会大院里,我女儿在红墙巷小学读书时,还经常碰见这位可敬的老师。虽然过了几十年,她老人家还能认得出我,令我大为感动。

民主东街因为这个总工会(原咨议局,国民党党部办公楼)三易其名,从小学宫街到咨议局东街到党部东街,再到民主东街,街名便见证了这条街的历史变迁。

民主后街的石怡织布厂

从民主东街向北走便到了民主后街,民主后街东起于民主东街,西止于民主西街,和民主东街交汇处是原市农工民主党党部。

我小时候一直受的教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一直认为中国只有一个党,那就是光荣正确伟大的共产党,国民党已被赶到台湾岛去了。现在从哪里钻出个什么农工民主党?一问我父亲,才知道中国原来还有九个民主党派。

民主后街呈曲尺型,从农工民主党这里往西,到石怡织布厂再向左转接紫东园,到民主西街。其路中还连接民主巷、福善坊,再通向湘春路和湘春街。

说起石怡织布厂,还有个小故事。这石怡织布厂原是我知青朋友王资生母亲和几个朋友合资建的。那还是解放初,王资生的父亲是国民党上校军官,随程潜、陈明仁起义和平解放湖南,后来王资生的父亲退出军队,以王资生妈妈的名义和朋友合资办了个实业,以便有个生活来源。

可是不久后在一次镇反运动中,王父被以反革命的罪名抓去坐牢,石怡织布厂便由王母经营。1955年公私合营后,王母从老板娘变成了档车女工,14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而死。

1967年时,我们从农村回长沙探亲时,我陪王资生到石怡(当时已改名为人民织布厂)看他妈妈,见他妈妈穿着白布围腰,戴着工作帽,额上有汗珠,满脸疲惫的样子出来看儿子,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纺织女工。

从前只是在周而复先生的小说《上海的早晨》中知道有这样的纺织女工的存在。石怡织布厂里的布机隆隆,声声震耳,王母刚从车间出来,耳朵早被震得听不清儿子的话,只顾大声问: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后来,因为国家要淘汰落后产能,石怡织布厂的织布机太过陈旧,只能退出历史舞台,厂房被开发商建成了居民小区。

民主后街上的旧公馆

石怡织布厂大门对面是一栋小公馆,转过弯来也是一栋旧公馆,就是这个旧公馆还有个小故事。

那是1967年,前面说过的王资生同学,在转弯的这个小公馆里,曾向一个熟人买过一把小提琴,那时他刚从农村回长沙过年探亲,知道这个熟人有把小提琴要出卖,只要15元钱,他当时正在学习拉小提琴,可是没有琴,只能找有琴的朋友,等朋友休息时,他便趁空拉几下。

他听到消息后,要我陪他到民主后街这个旧公馆房里找到那位熟人买这把旧小提琴。那熟人当然同意,可付钱时,王资生却拿不出15元钱,他翻遍口袋也只有六元钱,那是他妈妈过他在长沙半个月的伙食费。眼见生意做不成,王资生急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他一急便说:请宽限我三天,我一定筹齐9元钱给你,琴我先拿走,行不?那熟人被王资生的情绪感动,便答应了。

于是,王资生找遍知青同学,每人处只能借到借几毛钱。因为知青穷呀,都是回城吃父母的饭,哪里有多余的钱借给他?那三天,我知道王资生没地方吃饭,又不敢告诉母亲,便拖他到我家吃了两餐。可我家也没有多余的饭呀。便把他的情况告诉几个要好知青,大家每人拖他回家吃一餐饭,他才混过了那些天。

三天后,他带着好不容易凑齐的9元钱,付给了那位熟人,才每天一清早跑到湘江河边练琴。因为他怕吵着邻居。虽然是冬天,可他心是热的。后来他琴艺大长,终于凭这把小提琴考入知青文艺宣传队。

民主后街到紫东园口也是一栋公馆,这栋公馆在大跃进时还办过人民公社大食堂,我也曾经在这里吃过一次饭,不过是我同学苏春明请我吃的,他家就住在民主后街石怡织布厂后面。他家正对着福善坊巷。这个办食堂的公馆后来改建成了石怡厂的两栋宿舍。

惜阴里和民主西街小学

从民主后街先右转到紫东园,走几步再左转便是民主西街了。

民主西街北起紫东园,南面也是接着学宫街,但和民主东街不同的是,民主西街南口是个十字街口,对面是喻家巷,左面是学宫街,右边是成功街。后来喻家巷并入文星桥。

从民主西街北口往南走几十米便和高陞门相交,再往前走几十米便是惜阴里。

惜阴里是一条不规范的小巷,中间有一条小巷北通高陞门,西通湘春街,巷内有一座祠堂叫惜荫书舍。这里住了一些东晋长沙郡公陶侃大将军的后人,民主西街完小就占用了这座祠堂。祠堂还有一座大牌楼,牌楼上有一幅“惜陰书舍”四个大字的大匾。

1950年3月,湖南省立育才小学在民主西街创立,首任校长是当时湖南省委书记王首道同志的夫人易纪钧。后学校迁入育婴所,几经变更,成为今天位于芙蓉区南元宫8号的长沙市育才学校。

我的老同学陈德智家后来从高陞门一号搬到了惜阴里那栋居民楼,我从农村回来还到他家看过他妈妈。有群友说陈德智住过群力里,我不知道他住过没有,但他在高陞门和惜阴里的家我是去过的。

过了惜阴里便是民主西街小学了。 民主西街小学坐落在民主西街21号,解放前叫惜阴小学,解放后由政府接管,更名为民主西街小学。

民主西街小学是一座优秀小学,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在湘春路小学,北正街小学和红墙巷小学都撤掉的情况下,民主西街小学成了这一大片的重点小学。只是因为修建黄兴北路才搬迁。

民主西街的老井和防疫站

长沙城虽然紧靠湘江,可自古以来都是用井水,所以据说长沙最多时城里有几千口井,而且还有许多著名的井,比如北门就有鸳鸯井,彭家井,水风井,路边井,高陞古井等,民主西街作为一条古街,当然也有井。

在民主西间中段,便曽有一口老井。这口井是有自来水前,民主西街和高陞门、惜阴里、紫东园街巷居民不可或缺的水源。 井水清浅,井台宽绰,街民都在此洗衣提水,夏天便有许多人在井边歇凉。

虽然民主西街街东都是总工会的围墙,可快到南街口,还是有一个单位从总工会围墙挤了一个地方出来,那便是民主西街上有名的长沙市卫生防疫站。

后来卫生防疫站改名为疾控中心(今已不存)。总工会还曾和卫生防疫站为防疫站的房屋闹得不愉快,这当然是多余的话了。

民主西街上的戴岳公馆

到了民主西街街的南口,有一栋百年老屋,原系戴岳公馆。这便是老1号(后改为5号)房屋。公馆为二层四开间青砖青瓦楼房,前有天井,后有庭院,一色木门窗、木楼梯、木地板,厢房内有一约2平方米的地下暗室。老屋虽经百年沧桑,已显破旧,但楼阁梁柱结构未改。今大部分房间为戴氏后人所居,一楼临街房间改成了门面,办了家“民主百货店”。

戴岳1916年毕业后即赴天津参加倒袁运动。袁死后戴岳返湘,先后在赵恒惕、鲁涤平部任职。1926年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师长,中共党员萧劲光任党代表兼师政治部主任。1927年蒋发动“清党”运动,戴没有遵蒋之命,反赠萧劲光等一笔旅费,并暗中护送出境。

1928年鲁涤平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戴率第六师进驻长沙,兼长沙警备司令,期间购得此宅。同年11月,长沙环城马路开筑,由驻军戴岳师采取兵工政策担任修筑任务,戴岳筹划指挥,建成长沙城第一条环城马路。

后来,戴岳率军转战各地,该宅几度易主。湖南和平解放后,戴岳在北伐战争中的老战友萧劲光担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兼长沙市军管会主任,此时参加了邵阳和平起义的戴岳也调来长沙。萧劲光对戴岳居无定所备极关怀,馈赠500万元旧币,嘱其购回故宅安顿家眷。戴岳公馆之名由此而来。

另外,民主西街37号公馆也是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在都拆掉了。

民主西街靠西的一半边街全拆掉了,靠东的一半大部分是省总工会的围墙,民主西街是名存实亡了。

许多老长沙人都会记得,幽静而古老的民主西街曾有过不平凡的历史,这条街和民主东街,民主后街加上省总工会里的原省咨议局大楼,组成了这一街圈的独特街景,是长沙北门人引以为骄傲的一片街区。如果能保存下来,也为长沙老城历史留下一处可供参观的地方。

虽然这个街区还有许多有意义的老街小巷,可如果不加保护,只怕会高楼大厦遍地日,长沙老人泪盈眶。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 2019年4月23日 发布,作者 | 柳建球,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